【 允德  允能 ●  向善  向上 】

专业发展 > 教师专业发展新动向新启示

教师专业发展新动向新启示

成都市中和中学 2006-05-17

   身处变革之中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哪些回应?为了应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做哪些准备,如何进行专业发展?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做怎样的调整?本文以北京市石景山区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例,揭示了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向,为人们有效开展教师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当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形态已经逐渐进入课堂教学的层面,预期的课程改革理想与现实的教师教学实践正面遭遇已在所难免,不管是欣然接受还是痛苦无奈,广大一线教师已不可逆转地站在课程改革的“风口浪尖”。那么,身处变革之中的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有哪些回应?为了应对新课程改革,教师应做哪些准备,如何进行专业发展?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做怎样的调整?为考察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动向,了解当前的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我们对北京市石景山区840多位中学教师进行了专项调研。

调查

教师最需要先进教育理念

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反映的是一线教师主观上认为自己为圆满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欠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这些方面的欠缺甚至缺失直接影响着教师专业职能的发挥,影响着教师所能达到的教育教学水平。在问卷中,我们对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感到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选择“先进的教育理念”的有233人,占27.6%;选择“班级管理和组织能力”的有168人,占19.9%;选择“教育科研能力”的有146人,占17.3%;选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有120人,占14.2%;选择“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技术”的有75人,占8.9%;选择“外语应用能力”的有44人,占5.2%。同时,在教育信息技术方面,55.2%的教师认为最需要学习和改进的是“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29.8%的教师认为最需要掌握的是“动画和作图软件的应用”,其他一些常规的办公软件如文字处理、统计软件的应用和PPT课件的制作技术,教师选择的比例不高。这说明,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关注“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也说明,随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实践对非常规的一些教育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网络技术和作图软件的应用。

为应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最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提高呢?统计显示,有40.1%的被调查教师选择了“教学创新能力”,28.8%的教师选择了“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施的能力”;21.3%的教师选择了“教学基本功”,9.8%的教师选择了“教育科研能力”。这说明,教师在课程与教学领域专业发展的愿望相对比较强烈,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层面上。为应对新课程提出的挑战需要进行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而这种教学改革与创新又与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实施密切相关。这意味着课堂教学层面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将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

教师最怕培训教材质量不高

上述分析发现,中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层面的专业需求最强烈。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主要渠道,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呢?我们对教师认为的“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因素”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表明,选择“多样化的教学与学习方法”的教师有259人,占30.7%;选择“灵活的教学组织方式”的有165人,占19.5%;选择“对课堂氛围的调控”的有146人,占17.3%;选择“教学语言的艺术性”的有110人,占13.0%;选择“熟练的多媒体操作”的有69人,占8.2%;选择“良好的板书板画”的有10人,占1.2%。控制课堂气氛、教学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良好的板书板画是传统课堂教学强调的重点,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这些方面恰恰不被中学教师所看重。这也意味着对中学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培训应是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会遭遇很多问题,而有些问题的解决依赖的就是通过专业发展活动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那么,教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呢?调查结果表面,32.6%的教师选择了“教材质量不高”;27.4%的教师选择了“教师缺乏实施新课程的能力”;18.2%的教师选择了“教师不理解新课程理念”;16.1%的教师选择了“缺少资金经费”;1.7%的教师选择了“校长不积极支持”;3.9%的教师选择了“家长不支持”。在这些选项里面,有两项是关涉教师自身因素的,即“教师缺乏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教师不理解新课程理念”。而选择这两项的教师共占45.6%。这说明,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跟自身专业素质有关的问题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教材质量不高”也是教师们反映比较强烈的一个方面,这个问题不是教师本身可以解决的,而是更多地跟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有关。这意味着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而相关的配套措施如教材编写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教师最喜欢集体研讨与同伴互助

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是影响专业发展效果的重要因素。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学历进修和各种培训活动。调查发现,对于这些传统的方式一线教师并不认同,他们倾向于两种方式:一种是“参与课题研究过程中得到培训”(占38.8%);一种是“新课程专题培训”(占32.8%)。与此类似的是,教师对各种专业发展方式的效果的认识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对于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您认为以下哪一项最有效果?”大部分教师选择了“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35.3%)和“同事之间的切磋与探讨”(31.3%)。显然,这一调查结果不能脱离新课程改革这一大的背景。为应对新课程的挑战,相对于显性的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教师更需要的是一些隐性的实践性知识,而传统的制度性进修并不能很好地提供这些实践性的知识。因此,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提高学历并不意味着提高专业水平,而最有效果的是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和同事之间的切磋。

此外,调查发现,在课堂教学的层面上,教师最欢迎的是“听课并组织集体研讨”(51.5%),其次是“骨干教师指导”(29.3%),最后是“听课并单独点评”(19.2%)。与此显著相关的是,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对自己最有帮助的依次是:同事(67.1%),骨干教师(16.7%),校外专家(16.2%)。这一发现对于未来的教师在职培训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它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机制,即同伴互助。在专业发展上,教师集体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源,个体教师可以通过与其他同事的互动而接受他人的影响,从而带动自身的不断发展,这符合社会学的“团体动力学”的原则。它意味着学校教育的实践场景蕴涵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力量,学校应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让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发展。

启示

教师专业发展不能脱离教育实践场景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处于关键期。课程改革是一张无形的“意义之网”,它已经触及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是任何一位中小学教师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因此,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必然要被纳入课程改革的框架体系中进行考察,新课程改革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台词”。正是在这一语境下,教师专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促使教师以新的姿态和视角重新审视身边的教育教学实践,由此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使教师得以在“改革与创新”的话语脉络中重新定义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调查发现,教师最关注的问题并不是宏大的理论叙述,而是一些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正是这些具体问题界定了当下教师的存在方式。洪流过后地表容貌瞬间改观,在课程改革大潮的涤荡下教师的存在方式也必然得到重塑。教师展现自己行为的场所无疑就是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境。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场景,也就意味着关注学校教育实际情境中教师的需求和期待,意味着关注一线教师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也意味着一种“草根式”的教师文化变革的诉求。因此,只有关注实践情境才能激起自下而上的教育教学创新。

教师专业发展应关注课堂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知识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知识”已经成为一个专门术语,教师知识是教师完成其专业活动所必需具备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两大类,而实践性知识则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知识基础。显然,在课堂教学层面上,教学行为的改变需要实践性知识的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实践知识并非纯粹是“知识”,而是混合了教师智慧技能和教学观念的综合体。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实施新课程”这一问题是广大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他们所遭遇的最感到困惑的问题。在前面的调查分析中我们谈到,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自身问题是新课程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些自身问题更多地是跟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有关,譬如:如何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如何理解新的课程形态?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等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仅仅让教师掌握理论性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让教师有机会通过实践、反思和体悟去积累形成实践性知识。

教师专业发展应注重革新教师文化

    要理解某一社会变革的举措何以被欢迎或抗拒,还必须将其还原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去考察。之所以提出“革新教师文化”的命题,就在于传统的教师文化具有保守的性格,它追求平稳,看重技艺,轻视合作。教师文化的保守性必然要维护现状而拒斥变革,使得教师不去涉险而安于现状。显然,当教师信奉“沉默是金”的箴言,一味孤芳自赏而充当独立王国守门人的时候,教育改革的大门也随之关闭,教育改革的理想难以真正落实。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教师文化的这种保守性使得教师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一方面相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是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另一方面却不敢冒险,害怕积极推进改革而影响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影响了学校的升学率。这种保守的性格不利于变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变革推行的进程。未来的教师专业发展必须重视教师文化的革新,塑造开放的、合作的、积极向上的新型教师文化。只有转变保守的、拒斥变革的教师文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追求稳妥、疏于学习的传统;才能给教师群体注入鲜活的学习动力,改变教师呆板机械的生活方式;才能使每一位教师都成为乐于学习、追求变革与超越的个体;才能使每一所学校成为学习型共同体,使快乐和自信充盈基础教育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