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允德  允能 ●  向善  向上 】

专业发展 > 县中模式——学习打消耗战,教育的真正悲哀

县中模式——学习打消耗战,教育的真正悲哀

成都市中和中学 2004-11-25

最近一周,南京两大报纸《扬子晚报》和《现代快报》上关于县中模式和南京模式的优劣的争论十分激烈,南京的专家和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何永康教授在论战中各执一词,分别对南京模式和县中模式进行了认真的分析阐述,这场论战确实很激烈,但我感觉似乎又都有点并不扣题。到底什么样的模式是县中模式,县中模式有哪些独特之处?何教授没有说清楚,南京的几个特级教师们也并不完全清楚。

  论战也有很多天了,来参战的县中的老师们不知道有几个。反正在县中的我是刚看到这个消息,不是我不关心新闻,而是最近太忙,忙得没有上网浏览的时间。全县高三期中通测刚结束,要分析试卷,要分析各样数据,了解学校在全县的位置,了解自己学科在全县的位置,还要了解自己班级在全县的位置,总担心自己的学科和自己的班级完不成上级下达的升学指标。相信其他县中的同行们也多是和我一样忙得没有时间来关注这场争论。

  我始终生活在县中,长期从事高中教育,对县中的模式有着最感性的认识。县中模式,说到底就是消耗战的模式,是不惜以牺牲一切非学习的东西,来集中所有奋力一博的模式。县中模式的最具代表性的地方,不过下面的形式:大部分的学生,从被5点50的起床号拉起时,便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咔嚓咔嚓地机械运行起来。6点出早操,6点20吃饭,6点40进教室早读时,班主任已经笔直地站立在门前“恭迎”着。倘有迟到者,便确定无疑的要站立在走廊里好好反思。至7点5分,教师开始进班早辅导,7点30开始第一节课,到11点50放学。下午2点预备,但学生必须1点40进班开始预习。而这中间,从正午开始,每一个楼层都有着一个班主任在依照学校的要求巡视着,防止学生出现非看书、做作业以及午睡之外的事。由2点10分开始到5点25的四节课,无论是有教师上课还是自习,安静是必须第一注意的。晚上的时间并不属于任何人,不论是住校还是走读,6点20必须进班,开始漫长的艰难征程,先是要听20分钟的英语听力,然后开始进入自修,到10点的放学铃声想过后,高三的同学还要在值班班主任的监督下,“自觉”延长晚自习时间到10点半。没有学生会在11点半前爬上那可爱的床。

  所以列举这些,只是想告诉何永康教授和南京城里的教育专家们,你们所知道的县中模式,应该已经是一种最文明的模式了,实际情况并不像你们所知道的那样。面对县中模式和南京模式之争,我想说的是,县中模式和南京模式的争论,其价值到底在哪里,争来争去,不就是看哪个模式能多考两个大学生吗?学生进入大学以后的发展如何,没有考取的学生未来的发展又如何,这些更应该关注的终身发展问题,在这场争论中并没有被重视和关注。所以,我感觉,这样的争论,还不如网络上的另一种反思有价值。就是最近同样沸沸扬扬的沈阳七中模式问题。七中所实行的,显然就是所谓的县中模式,不同处只在于它是初中。七中的学生,中考12年独占鳌头,但七中的学生,知其根底的高中都不愿意接受,因为七中学生的潜力已经被挖掘完了。那么,县中模式下的学生们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的潜力挖掘完了的情况呢?如果我们到高校里面去调查调查,看看南京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和县中模式下出来的大学生在走上社会后到底能力上有没有差距,不是也很能反映问题吗。

  何教授从让无数孩子跨入大学校门的角度来肯定县中模式,小处着眼,这确实是一件改变千家万户命运的功德。但何教授忽略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国家高校招生总数是固定的,此起则彼伏。县中模式并没有为国家多培养出了建设需要的人才,只是将人才的录用比例进行了简单的调整而已。第二,县中模式下虽然让更多的农家子弟挤进了高校大门,但这些竭尽了全力而挣扎进入高校的孩子,却挤下了不少知识全面并富有创造精神的更高素质的孩子。从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的角度看,这反倒是形成了一种庸者上强者下的局面,这样的局面,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危害。

  国家实行高考,目的是为国选才。但现在的高考,却成了各地教育部门比拼教育政绩的工具,这是教育的悲哀,更是国家的悲哀。人们不从国家发展需要的角度来讨论问题,而只是从几个数据上随意地发挥,生成出各样模式多种方法,这又是悲哀之后的悲哀了。


(责任编辑:臧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