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允德  允能 ●  向善  向上 】

社会实践 > “研”途胜景 乐“学”自然 ——成都市中和中学2023年秋季研学活动

“研”途胜景 乐“学”自然 ——成都市中和中学2023年秋季研学活动

成都市中和中学 2023-11-19

走出校园

让教育更出彩

我们踏上研学之旅

行走中成长

实践中收获

不负秋日好时光

本次研学活动

与诗歌同行

承文豪遗风

植科技之心

展青春之翼

清晨,朝阳初升

高一、初一年级

一千余名同学

齐集操场,整装待发

举行隆重的研学出征仪式

吴乐军副校长作动员讲话

希望同学们在研学中提高人文素养

能够“玩中学,学中玩”

谭秀峰副校长要求同学们

严守纪律、学研结合

研学旅行第一站
新津天府农博园

图片

巴士课堂上,研学导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巴蜀地区农耕文化的历史。同学们了解到古蜀农耕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肥沃的天府之国,滋养了巴蜀文化这一中华文化之瑰宝。漫步在中华农耕文明馆中,通过观看各种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同学们学习了“天府之国”的农业史,认识了各种“奇奇怪怪”的农具,了解了不少的水利工程技术,深刻领略了天府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时空转换,步入脱贫攻坚主题馆与四川省农民工博物馆,新时代四川农业的巨大变化与突出表现,让同学们无比自豪,也真切感受到了“数字农博+乡村振兴”的巨大魅力和现代农业的广阔前景。

参观结束,同学们欣喜地说:在农博园里了解到了现代农业自动化的高端技术,学习到了我国农业发展历程,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与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进一步认识到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坚定了我们对于藏粮于技的理解,坚定了我们“听党话、跟党走”推动乡村振兴的信念。

研学旅行第二站
壮哉峨眉山

“剑门天下险,青城天下幽,峨眉天下秀,九寨天下奇”。

峨眉山作为四川“四绝”之一,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地理风景,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前来一睹风采。位于峨眉山脚的峨眉山博物馆,为同学们从地理科学的视角探究峨眉山秀绝天下的原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峨眉山之行,让同学们享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化盛宴:览峨眉壮丽风景,品源远流长的佛教文化,赏书法名家大作……同学们领略到了世界双遗产的文化魅力,感受到了我们脚踏的这片土地所拥有的悠久历史底蕴。

高一(12)班的陈雨柯同学说:沿着石阶向上走,山里的景象渐渐清晰,之前从未体会过在山间雾气中登山,别有一番风味。不禁把自己想象成,武侠小说中的少年侠客。石阶盘曲折叠最终通往此行目的地——峨眉山博物馆。八亿年三起三落的沉浮,终于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峨眉山。秀丽与巍峨并存,幽静又充满生机。饱览秀美仙山,学习历史文化,品读人文魅力,我才终于明白,为何大家都赞叹峨眉。雄踞西南的峨眉山,用它独有的生态与文化,诠释了它对世界的不凡意义。

研学旅行第三站
和农夫山泉共探科学奥秘

在农夫山泉峨眉山工厂,同学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科技课。同学们深入层峦叠嶂、清新秀美的峨眉山中,在没有围墙的学校,没有束缚的大自然里,开启了一场科学探秘。

进入工厂,同学们先是了解到农夫山泉水源的独特选址:为寻找一片好的水源,农夫山泉花费近三年的时间跟踪调查。接着,同学们着手进行了PH实验,知晓了天然水与纯净水的巨大区别,学习了不少健康生活的宝贵知识。进入生产车间,望着种类多样,功能各异的各类大型机械,同学们不禁驻足停留,发出阵阵惊叹。

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车间是我国工业水平进步的重要标志,这次参观更使同学们体会到了科技的魅力。

高一(3)班 廖怡馨在参观农夫山泉工厂时,了解到峨眉山地势崎岖,交通不便,许多先进的施工工具无法使用,导致许多施工作业需要人工亲自完成;而峨眉山多阴雨天气,一下雨就只能停工,不禁发出疑问:“那为什么还要在这建厂呢?”“因为这里自然条件万里挑一,水质清澈。”工作人员笑着回答:“只要大家都喝上安全健康的水,我们的坚持就值得。”

没错,同学们的成长之路又何尝不是如此。在我们通向成功的路上有种种困难,有的如峨眉雨,有的如崎岖路,但唯有坚持方能克服,我们岂能退缩?

研学旅行第四站
泡菜泡菜!

第二天一早,研学团队来到坐落眉山的中国泡菜博物馆。在2000多平方的泡菜博物馆展览区域,同学们了解到中国泡菜有三千多年的发展史,学习了泡菜的起源与发展、传承与创新、品鉴与体验。同学们认识了菹神彭祖,品读了徐康先生所作《泡菜赋》……看泡菜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守正创新,阐释着悬于场馆两旁的那句“三千年泡菜,中国人味道”的深刻内涵。如今,泡菜不仅仅代表着中国人穿越历史的饮食品味,其追随时代的步伐也彰显着中华民族敢于创新的精神品格。

高一(11)班谢俊逸同学说:“在来的路上我心想泡菜有什么好稀奇的!但当我真正了解以后,我才明白它不仅仅是一道佳肴,更是我国四川的标志之一。我们与中国泡菜相识,一起溯源泡菜历史,体验非遗技艺,传承传统文化。”

研学旅行第五站
与三苏祠“见面”

研学的最后一站,同学们来到了这座占地104亩的古典园林——三苏祠。

这处积淀了苏洵、苏轼、苏辙三位文人风骨的旧居,引起了多少后人对他们的瞻仰与崇敬。

苏家的家风家训,洗礼了行程中同学们浮躁的心;在走进书画辞赋中,切身体会宋时文字的发展繁盛,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这座幽深静谧的庭院里,静静安放着历代多少文人志士对苏家文字的书撰品读,它们穿越时间的漩涡,来到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只为留存这历史中不可缺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一声不响,但又爆发着震耳欲聋的历史呼唤:走进博物馆,面对一幅幅人物字画、一卷卷诗赋,重现了同学们心中那不可窥测的幽深山谷,也因为这穿越山河日月的呼唤,发出了无限回响。

东坡不同于众多文人怀才不遇,郁郁寡欢的凄凉,也没有恃才傲物,心比天高的傲娇。一贬再贬的路上,没有失意沉吟,只有“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样积极乐观的他,正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高一(11)班 廖天宇同学说:“末站则是令我印象颇深的千古遗迹——三苏祠。星河遽转,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绝世佳句的才子在此祠中,古风尚存,一樽樽木像,一棵棵古树,一池池鱼藻,犹如流露了同一时空苏东坡在池边戏水赏游鱼,在屋内聆雨品细茶的欢愉和惬意。虽不是身临山中,同好友采野蕨,步古道……但在祠中漫步于湖边,也刹那感到自己于苏东坡相隔已无罅隙,摈弃了现代都市的吵闹、繁华与冗杂,一同走向了苏东坡的风雨世界。”

高一(10)班马可颜、熊朝淇两位同学说:“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叩开了三苏祠的大门,去领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的风采。通过丰富的珍藏文献、文物资料等,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苏。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现代文化的熏陶,近距离感受东坡文化,传承东坡精神,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这次研学,让我们走进了三苏祠,与他相遇在宋时的时光里,去感受东坡之‘羁’,这位一生飘荡,游荡也坦荡的千年才子。他虽仕途跌宕起伏,却仍放荡不羁爱自由,任由一蓑烟雨任平生。”

同学们怀着对东坡的敬仰、对文化的品味、对科技发展的赞叹、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和对农业进步的欣喜之情,耳闻这次研学的尾声奏响。在这两天的旅程中,我们“玩中学,学中玩”从各个方面感受到知识给予人类的无限力量,也有了更多探索知识之海的勇气。这次研学,让同学们在诗意的浸润中感受了科技的蓬勃发展,在前人的辉煌成就里探寻了青春的意义:正当年少,活力满满的我们应当立鸿鹄之志,展心中所想,用青春之火点亮自己的未来,恢宏国家的希望!

高一(4)班同学这样谈研学感悟:经过这次研学,让我们从书中解放出来,真切地走进那些原本只存在于书本的文字中,对于古蜀文化的理解不再仅限于白纸黑字。这同时也是一次身心的放松,当脱离了高楼憧撞,才能发现自然之美,倾听千年古韵,感受科技之力量。这次宝贵的研学经历,使我获益颇多,它教会了我们从书本中抬起头来,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

图文:李彦娇、彭甜、郭明玺、李婕奥妮

审核:李海涛、吴杰

一审:白钟雄、习磊

美编:赵云飞

终审:余玲芳

签发:吴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