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允德  允能 ●  向善  向上 】

最新资讯 > 奋进校庆年 转型促发展

奋进校庆年 转型促发展

成都市中和中学 2011-03-17

 ——中和中学转型发展策略研讨会主题报告

尊敬的同事们、同志们:

大家好!大家辛苦了!

我首先代表学校,对大家在工作岗位上体现的主人翁意识和辛勤奉献精神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大家对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理解和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校全体干部干事、年级组长、学科主任、教师队伍建设组长,齐聚峨眉这块山青水秀、人杰地灵的福地,宗旨很明确,就是要依靠我们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智慧团队、群策群力、破解我校转型发展的难题,谋划我校转型发展的策略和操作方案。

我们在座各位都很清楚我们学校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近几年的快速提升的经历,我们很有必要对过去的教训和成功经验进行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一起探讨学校下一步的发展道路该怎么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这支部门、年级、学术管理团队,应该率先开拓思路、统一思想、增强信心,如何一步一个脚印,把我校转型发展的路走得更好更踏实!

下面我谈谈关于我校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大致分为三部分与大家交流,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部分   关于我校转型发展的背景

我们学校的转型发展,面临迫在眉睫的挑战。

一是发展定位。在成都市城南高新区域,既有办学特色鲜明的私立名校,也有相对成熟稳定发展的省级重点中学,我们能否在名校林立的城南新区抢抓区划调整的绝好机遇?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梳理历史,分析现在,规划未来。学校定位是否准确,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转型发展的道路是否顺利。

二是办学模式。当办学模式确定之后,我们即将面临的是以什么样的运行机制将各种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从而形成良性持续的运行系统。

三是团队文化。我校具有80年历史的跨世纪的老牌省重点中学,蕴含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但我们需要把现代教育理念和优良传统相融合,才可能打开未来卓越的文化视野,我们还需要探索、探索、再探索!

我们中和中学,上世纪60年代创造了辉煌的“华二中”被誉为成都教育“四朵奇葩”,这昭示着我们中和中学的前辈们的业绩辉煌,这鞭策着我们今天的中和中学人要不用扬鞭自蹄!90年代我校为双流争创西部教育强县作出了巨大贡献,又成为双流教育“三驾马车”;近三年来,我校办学业绩的提升更加明显,社会声誉与日俱增,这与以卫东校长为核心的团队包括在座各位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这对中和中学的发展功劳很大!

去年5月区划调整,我校由郊县中学跨入了城区教育行列,学校身份发生了变化,学校运行机制相应也发生了很大的调整:譬如学校经费改变为收支两条线的政府保障机制、招生的规模和结构也重新洗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我校的评价方式和要求也将发生变化等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中和中学原有的“规模型”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的城市化教育要求,学校向“品质型”办学转变成为我们未来的必然选择!

第二部分   关于我校转型发展的阶段

我们的想法是在三年内基本完成学校发展模式的转型。
2011年是我们学校80周年的校庆年,也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开局之年,务必抓好高考、中考的出口质量和今年高一、初一生源结构的优化。
2011—2012年是转型发展的第二个学年,我们要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突出团队建设,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养。
2012—2013年应该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年,力争基本实现生源结构优化、队伍优秀、质量突出。
为此,我们抓好开局之年尤为关键,即所谓“一步为赢、步步为赢”!

第三部分   关于我校转型发展的目标

简言之,就是要实现“超负荷的规模化办学”向“合理规模的名校办学”的追赶和跨越。也就是,我们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把学校办成“知名领先、现代理念与优良传统相融合、具有天府新城高新特色的示范性品质名校”。为此,我们这次转型发展研讨会,围绕“转型发展”这个主题,确立了“招生、队伍、质量”三个研讨专题,这也是我校内涵发展的主要支撑点。

首先说今年的招生。

我们在双流招生的传统优势已不复存在,而在成都市区的招生影响力又尚未形成。为此2011年的招生工作必然成为制约我校转型发展能否成功的第一大瓶颈。这一瓶颈能否突破,既关系到我校300多名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又关系到我们这个团队的尊严和荣誉!甚至关系到我们这所80年历史老校的生死存亡!高中走精品办学之路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但需要大批的优质生源。我们分析了近年来我校的高中生源结构,60%在成都市六城区外。区划后的中和中学,作为公办高完中,进入六城区后特别是今年我们能否立足?关键就看我校对城市学生的吸引力有多大,这考验我们的智慧,特别是我们在座这个团队的智慧!从规模上讲,我们想构建我校初、高中规模的“金字塔”,适度扩大初中规模、压缩高中规模,用我们的初中确保高中的优质生源底线,可谓“求人不如求己”!也就是“初中办规模、高中办精品”。从生源质量来讲,今年我校的高一规模计划控制在700人以下,力争上省重点学生比例达到70%以上。从生源属地上讲,我们要力争成都市六城区考生的比例快速增加。问题是我们拿什么把这批优秀的初三学生招进来?我们的期望的目标怎么才能实现?

再谈我们教师队伍。

我们有在编教职工324名,其中特级4名、高级114名,中级141名;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10人。我们大家清楚,统一思想是队伍建设的关键,但统一思想又是最困难的!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家和万事兴”的基本道理!我们靠什么来统一思想,靠什么来凝聚人心?这同样考验我们的智慧,特别是我们在座这个团队的智慧!我认为,关键是我们在座同志们的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得如何?目前,学校确立了以“特级教师工作室、骨干教师学科教研组、青年教师成长提高班”为载体的“三层联动”队伍发展模式,意在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但关键是如何去落实?关键是如何实践更有效?特别要强调的是,占我们队伍1/3的青年教师团队,在师德和学识方面,我们怎么才能带好他们?“允德允能”是前辈们传递给我们中和中学教育人的教育灵魂,“崇尚师德•崇尚学识”理应成为我们自觉的教风,做师德高尚、专业过硬的教师应该成为我们永恒的追求!如今,在全校弘扬积极向上、追求学识质量的队伍氛围是否还缺些什么?怎么才能补上这个缺?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和明辨!

关于教育教学质量。

近三年我校规模化发展迅速,教育教学质量也在逐年上升。但应该清醒认识到,高考重点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与我们追求的“品质名校”还有一定差距,质量提升的压力依然十分巨大。本学期,我校教导处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益,在高三、初三毕业班在推行“三段式”教案,强化了集体备课,应该说有一定成效。但我们大家也非常清楚,不同学科组、各年级教研组集体备课差异还很大,学科间的发展很不均衡。去年的办学水平评估,专家点评得很好,集体备课是一个学科教学质量的保底性工作。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推进集体备课呢?落在我们在座各位的肩上任务还很重!当然,我们得承认,我们的老师已经很辛苦了,为学校质量的提升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事实上,我们也认为,教研组如果认真开展了集体备课,一定不会同时增加每一位教师的劳动量;应该会在集体智慧的空间里,共享团队的智慧,让每一位教师体悟到和谐轻松的教学成果!

各位同事,同志们,上面的三个专题,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充分讨论,释放智慧,献计献策;同时我也希望大家提出的建议最好是符合国家教育政策要求的!最好是符合我校实际的!最好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谢谢大家!

2011. 03.12